
WOLED、QD-OLED 與 AMOLED:理解其差異
我永遠不會忘記 2019 年底帶著我的第一款 OLED——LG E8 55 吋——走出百思買的那一刻。當時我不知道這件美麗的科技產物會成為疫情期間的救贖。那時我僅模糊理解 OLED 代表自發光像素而非背光,能呈現純粹的黑色。但當我啟動《最後生還者 二部曲》,看見墨色陰影與搖曳火光形成的對比時?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——這不僅是更好的畫質,更是最純粹的視覺敘事。
從後續升級到 LG C2 65 吋,到評測數十款裝置的過程中,我逐漸明白 OLED 並非單一技術。原來存在著整個 OLED 技術家族,但對多數消費者真正重要的只有三種。
OLED 革命真正始於 LG 在 2010 年代初將此技術推向主流。他們的方案?WOLED(白色 OLED),儘管你很難找到 LG 實際使用這個稱呼。技術原理如下:傳統 OLED 使用獨立紅綠藍子像素,但這些像素會不均勻衰減(燒屏問題來了!)。WOLED 透過統一的白色 OLED 層搭配 RGBW 彩色濾光片解決此問題——就像用手電筒照射彩色膠片。更聰明嗎?當然。完美嗎?不盡然。這些濾光片無可避免地導致亮度損耗與色彩不一致。高端機種透過微透鏡陣列聚焦光線來改善問題。
接著是 2022 年的遊戲規則改變者:三星的 QD-OLED。此技術將 WOLED 的白色層替換為藍光 OLED 激發量子點——這種奈米半導體能吸收轉換光源而非過濾光線。結果?由於幾乎沒有光損,色彩更明亮鮮豔。當 WOLED 可能使白色達到 800 尼特卻難以維持彩色亮度時,QD-OLED 能全程保持色彩強度。
與此同時,AMOLED 則走自己的路,主要主宰行動裝置領域。其秘密武器?薄膜電晶體層能實現閃電般的像素反應速度——完美契合智慧型手機需求(這也解釋為何 Galaxy 螢幕如此跟手)。但代價是對比度略遜於傳統 OLED。

選擇適合遊戲的 OLED 技術
遊戲表現剖析如下:QD-OLED 通常在全規格取勝——其量子點能提供無可匹敵的色彩容量與亮度。但我的 LG WOLED 電視在明亮的客廳中仍站穩腳步,而三星的精簡抗反光塗層在類似環境會顯現失真的紫色調而非純黑。
AMOLED?它是特立獨行的存在——主要見於手機與筆電,其中靈活性與反應速度優先於絕對畫質。適合行動遊戲,卻非客廳影音系統的理想選擇。
正當我們以為 OLED 戰局已定,LG 突然投下震撼彈:PHOLED(磷光 OLED)。被譽為「夢幻 OLED」的次世代技術,號稱能效是現行顯示器的四倍。雖然電視尺寸的 PHOLED 仍需數年發展,但你的下一支手機很可能首發這場亮度與續航革命。
OLED 的進化旅程仍在繼續——從我摯愛的 E8 到未來機種,有一件事是確定的:我們對黑色的認知將從此改寫。